行业资讯>文章详情

乡村振兴战略要落实“产地直销”,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倒手次数

张宛儿 魏国辰 2021-07-07 人民论坛

农产品流通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消费

根据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口总人数约为13.9008亿,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口为3.1422亿,耕地面积为134921千公顷,以有限的耕地来养活近14亿人口,需要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加快农产品流通,减少农产品流通浪费,从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产品流通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消费,农民收入没有保障,挫伤了他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积极性。流通质量的问题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足,许多农产品依赖进口,而在出口方面增长不尽如人意。改善农产品流通质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降低成本,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的精神;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弊端,农产品损耗大、农产品物流成本高,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缺失,阻碍我国向农业强国迈进,以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农产品流通质量的改善,要求我国农业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促使农业转型升级。

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大规模应用,农产品流通存在诸多问题

农业设施落后,农产品破损率高。在我国广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包产到户的经济模式并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弊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半工业化的小农经济,但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机械化水平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大规模应用,新产品难以推广等依然是现存的重要问题。我国冷藏设备数量少、设备落后、冷链技术应用不足,尚未形成从原产地到消费终端的冷链流通链条。我国农产品市场规模庞大,但农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且市场化程度低、设施设备落后、缺乏专业化运作,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农产品运营网络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农产品损耗率大、运营成本高,利润空间有限。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缺乏标准。由于标准缺乏、成本高以及种植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国内的农产品品质通常参差不齐。水果大小、重量、色泽等外观不一,在储存和周转过程不能使用标准的材料进行包装,导致流通成本高,包装材料浪费;二是物流设备、技术缺乏标准,周转筐、托盘、包装箱等材料尺寸过多,影响设备在不同单位、不同环节的周转,增加了流通的成本,也不利于对农产品的保护。保障农产品流通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冷链技术,在我国仍然面临无标准可依的尴尬境地。标准的缺失导致冷链流通无法进行统一的数据采集和监管,这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一大短板,不能进行实时的监控,农产品流通中若不能全程有按照要求的温度进行保鲜,农产品流通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冷藏设备制造标准不统一,无法进行顺畅衔接,数据传递中断,冷链断链、不成链成为普遍现象。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我国主要存在四种流通模式:产地直销模式、农超对接模式、农户—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模式、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模式。但是我国采用产地直销、农超对接模式只占到20%,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普遍过长,需要经过农户、经纪人、批发商、物流企业、零售商等多个流通主体,一级分销到二级分销加价5%,二级分销到销售终端再加价5%,有的甚至加价10%,经过层层加价,农产品价格过高,导致一些特色农产品销量不高,也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损耗,最终削弱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改善农产品流通质量的科学路径

落实政府扶持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2018年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财政部《关于开展2018年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等文件中都体现出了政府打造新型农产品供应链的决心和支持,通过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普通物流中心向冷链的升级,建立紧密型的农产品供应链,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已经给予了积极的导向,但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积极响应、配合,进行贯彻落实,才能真正改善农产品流通的质量。

推进标准化建设。推行标准化种植方法,农产品在口感、色泽、大小、尺寸方面尽量统一,这也是推行物流设备标准化的重要前提。提高单元化流通水平,鼓励标准化设备的投入,提高设备的循环使用,减少设备投入,减少农产品翻箱倒筐次数,实现农产品流通的“一步到位”,降低货损和包装成本。

加强协作,减少流通环节。我国农产品流通还是以多级批发市场为主要模式,产地直销模式仅占20%。农户、农业企业规模小,难以在供应链上获得话语权,只能借助于下游力量进行分销。改变这种困局的出路就是要通过抱团发展,形成产量规模,提高议价能力;纵向上与物流企业开展深度协作,减少中间环节,借助物流企业的冷链技术的优势,实现农产品的低温运输、低温储存、低温销售、低温配送的全程冷链服务,满足农产品的保险需求,降低损耗。在物流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的技术的应用,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产地、销地数据的共享,促进农产品适销对路,同时也做好农产品的追溯,使消费者买到更放心的农产品,这也是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重要环节。

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美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程度高。美国拥有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业合作社或者产销联合组织为主体,农户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具有产量的规模优势,强化了其在供应链上的控制,促进了产地直销的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带来了产业集群效应,在周边能够形成产地批发市场,以及大量的物流企业或者物流园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政府和企业应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实现信息共享,降低沟通成本,通过协作,实现互惠互利,避免层层加价带来农产品的不合理定价;还应提升农户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落实“产地直销”。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农产品集中交易平台、发展农产品线下交易,增加农产品流通规模,降低流通质量边际成本。将分散农户接入农产品交易信息系统,对接商超及电商平台等,发展农产电商模式和农业大数据,通过信息化合大数据精准匹配农产品供需信息,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提高农业产业利润率。突出农村地区区域优势,培植农产品品牌特色,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拓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等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融合。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是我国人口的主要构成,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建设的重大战略,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推动力,我们要稳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计划,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

现在联系,获取农业数智化运营方案
4001-858-680